岳陽樓記中表達積極入世的句子
【第1句】: 岳陽樓記中 1 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 2表達作者廣大胸襟的句
1 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表達作者廣大胸襟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總寫岳陽樓大觀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 銜遠山,吞長江
5第二段中前人之述矣照應上文那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試怎樣敘述的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6手段交代什么內容 有何作用 寓情于景 交代了作者渴望報國的情懷 側面表達作者的感情
7文章一開頭以敘事為主,記述了———— 做記的緣由 ,然后又是入景,觸景生情,用一句———— 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自然呢引出下文,所寫景不同,情亦不同,————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形成鮮明對照
最后否定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鮮明觀點
10作者不對景色進行具體描述的原因是————作者主要抒情
11不同景生出了不同情 這兩種是怎樣的人 平凡的人 高尚的人
12作者認為一個人應有什么抱負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3作者用兩段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其用意是什么 烘托中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古仁人之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與————以物喜,以己悲形成對比
15或以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是指————古仁人,遷客騷人
可能有不對的
【第2句】: 《岳陽樓記》中 【第1句】:表達作者豁達胸襟的句子是
《岳陽樓記》中 【第1句】:表達作者豁達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2句】:表現遷客騷人因物而悲的是: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第3句】:表現遷客騷人因物而喜的是: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奚改矣。
【第4句】:文中動靜結合描寫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镜?句】:敘述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擴展資料: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
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
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
一“銜”一“吞”,有氣勢?!昂坪茰珳?,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
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后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后,并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
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 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
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叭舴颉币韵旅鑼懥艘环N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
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 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岳陽樓記。
【第3句】: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表現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一,一”
是這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后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慶歷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后人稱之為“慶歷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
“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岳陽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岳陽樓記。
【第4句】: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自己憂國憂民情懷的句子是哪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出處:《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節選: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擴展資料
本文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p>
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
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無疑仍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