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導: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導寫
高考作文指導: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導寫(附:審題指導及范文點評)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教師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y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
你認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到什么呢?
要求: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選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題分析
這次寫作屬于新材料作文,同學們要全面理解材料。本則材料內(nèi)容比較容易理解、把握。根據(jù)材料要求“你認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并結合材料一個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給他的每一位新教師的一封信的內(nèi)容,同學們能快速把握材料的主旨:我們接受教育,不僅是為了“高學歷”“高智商”,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得基本的人格、基本的道德,我們應該學會尊重生命。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此則材料要求同學們結合自身思考、體驗,談一談“你認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有新意,設計巧妙,同學們既是接受教育者,也是將來的“教育者”,易于同學們展開聯(lián)想和思考,更好地體現(xiàn)思辨性及看待事物的深刻性。
佳作一
學習之道,立德為本
田梓澄
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認為,我們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全的價值觀。
古時,學子們的啟蒙讀物《弟子規(guī)》以培養(yǎng)善、孝、德為先,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先學做人,后成棟梁。
然而在納粹集中營中,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毒氣室,學識淵博的醫(yī)生將兒童毒死,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無辜的幼兒。才高而德缺,這值得人們深思。我們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成為工程師、科學家、醫(yī)生,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性是我們存在的重要意義。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需要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吸收精髓。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自古以來,求學者,皆是以修身為本,如《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在接受教育時,不能僅僅拘泥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立德修身,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傳承中華美德。現(xiàn)如今,我國致力并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呼吁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育并舉,相輔相成。“立德樹人”一直是學習的根本、成才的基石。
有才無德者,人生的大廈將會崩塌。
北大學子犯下弒母的罪行,伊利諾伊大學優(yōu)秀助教殺害中國留學生……這些慘絕人寰的事件說明什么?這些人僅僅學習理論知識,卻沒有去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僅僅注重學歷和分數(shù),不注重自己的內(nèi)心修養(yǎng),從而導致情感道德缺失,不懂得敬畏生命,這樣的人怎么能算是棟梁之才呢?
學識固然重要,但比起學識,樹立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價值觀念更為重要。倘若只注重學識,則是本末倒置。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德才兼?zhèn)洌攀钦嬲娜瞬拧?/p>
點評
作者開篇便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全的價值觀念”。觀點明確,作者明確地回應了材料中提出的“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到什么”這一任務驅動。在論證過程中,作者主要從“為什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及意義”展開。引經(jīng)據(jù)典,論證有力,很好地完成了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結構,使文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富有深度。整篇文章很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辨性,在生活中,作者既能把眼光放在關注社會事件上,又能對社會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值得大家借鑒。
佳作二
以人為本,以德為先
祖詩琪
考試能篩掉學渣但不能篩掉人渣。在教育全面普及的當下,許多“高智商犯罪”“高學歷犯罪”等社會事件逐漸暴露出來。美國章瑩穎案、北大才子弒母案等事件,讓我們驚悚地發(fā)現(xiàn):在證書、獎狀、文憑的背后,隱藏的居然是如此不堪的靈魂和人性。
這些現(xiàn)象不得不讓人反思——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也就是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對于一名學生來說,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做一個真正的人,有人性、有德行的人。教育的核心不是別的,就是德育,這是尤為關鍵的。拋棄德育而只注重學習成績方面的教育這種做法在根本上就是舍本逐末。
青少年的教育關系到民族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命運,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基本的人性和馨香的美德。韓愈在《師說》中有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每一次的點撥和耐心教導,并非只是學業(yè)上的解惑,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也同樣傳遞給了學生。上品之學不僅在于學問,更在于精神與品格的傳遞。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更應該從老師身上學到德行。德行是教育的精髓和根本,是人類文明之大道、立身處世之根基,所以說教育應是靈魂的教育,學習是塑造靈魂的過程。
“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在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注重人性和品德的教育,受教育并不只是為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接受老師傳授給我們的德行和人性,成為更好的自己。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說過:“教育者,養(yǎng)成人性之事業(yè)也。”教育并非簡單地向孩子灌輸書本知識,而是對孩子獨立人格、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引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自主地去吸收有益的知識,學習必要的技能,獨立地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成為一個自尊自強的人。所以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習教育者之精髓。
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始終有著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在教育過程中學會接受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如此,方能在教育的路途上行穩(wěn)致遠。
點評
這篇文章始終緊扣材料主題。首段列舉“高智商犯罪”“高學歷犯罪”的社會事件,揭示出拋棄道德的教育模式給自身及社會帶來的毒害,引發(fā)讀者的思考,隨后作者結合自身談“學生”“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學到什么,及學到這些的意義是什么,可謂層層遞進、有理有據(jù)。第六段,作者更進一步,引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話,告訴我們現(xiàn)在及將來的“教育者”應該負有的責任與擔當,從而自然得出受教育者“最重要的是學習教育者之精髓”這一結論。整篇文章不僅多處引用名人名言,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平時的學習和閱讀很好地運用到文章中,如《師說》的巧妙引入,做到了學以致用,也充分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理性思辨能力。